字体:    护眼关灯

第299章 (第1页)

当细问之下,得知是兰陵县一位耆户长所写,这位周学录顿时对这首诗和耆户长大为赞赏。

府学乃是一府之地的最高学府,里面学习的全都是生员。

这些人在地方上有声望,在科举上有前途,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的赞赏,宋文启的名声传遍了沂州府。

并且迅速在读书人圈子,尤其是夫子圈子,引起了广泛热议。

在大乾,很多有功名的夫子选择教书育人,是无奈的选择,但这首诗却可以让他们拿出来标榜自己。

所以在这些有心人的引导下,这首诗的传播速度极快。

而宋文启这位耆户长的大名,也随着这首诗被传开了。

很多读书人,都觉得可以做出这首诗的人,肯定是一位忧国忧民,兢兢业业为国效力的人物,他们开始打听宋文启是谁,在哪里,想要拜会。

因缘际会之下,玉皇镇的名声就被打开了。

因为在这首诗的宣传过程之中,镇长提高夫子们的教育,并且将诗悬挂在乡学之上的事情也为人所知。

而李为民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重视教育的名头,甚至不少人觉得,玉皇镇的学风正在发生改变,在科举前夕的兰陵县算是出尽了风头。

相较之下,这比镇长派出一百人,一千人去维护科举考场秩序都有用。

最近李为民可忙坏了,连续多天,都要接待那些拜见他的读书人,这些人听说了待遇之后,不少人是愿意留下的。

这可把李伟民牛坏了,客气地招待这些读书人,小心甄别之余。

更加确定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宋文启是他的大福星。

随口一首诗,就解决了自己的dama烦,自己可得好生照顾他。

而彼时的宋文启,还不知道自己在兰陵,乃至沂州都扬名,成为读书人口中纷纷议论的存在。

此时的他,正在看马东训练新招募的乡勇。

训练是一件极其枯燥,且浪费粮食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被淘汰,又不断地有人被补充进来,不论是宋文启还是马东都被折腾得够呛。

因为粮食的供应,武器的选择,营帐的修建,甚至人员的安排,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程,非常损耗脑细胞。

最后宋文启直接将事情交给马东和姚大猛,然后带着宋云龙、宋云祥一口气扎进了大山。

宋文启拥有两座山头,一座是栖霞山,一座是五彩山。

其中栖霞山主要发展农业,因为毗邻河道,宋文启雇人修建了沟渠,将喝水通过水车的方式,从低到高引导灌溉,开辟了大量的梯田,里面种满了鼓舞。

而在山头之上,则散养了大量的野鸡。

这些野鸡,因为饲料充沛的原因,生长速度比起山下圈养的野鸡不遑多让。

这些野鸡一经出现,在宋文启看来,最佳的售卖场所应该是酒楼,可实际上听说山下村有野鸡,他的顾客往往比较奇葩。

诸如购买回去,用于祭祀,因为其羽毛鲜亮,购买回去,用来做装饰品。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