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义旗”与冰冷的现实
郡守的征粮使者和被强征的“义勇”队伍离开后,坞堡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堡内储备大减,气氛压抑,人人脸上都带着忧虑和对未来的茫然。张伟依旧每日拨弄着算筹,记录着日益拮据的物资账目,心中却时刻关注着外界的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夏来,田里的禾苗开始抽穗,但堡内却无人有心欣赏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有人的心头都压着一块石头:那场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结果如何了?
消息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由几个侥幸从郡城逃回来的、被打散了的溃兵带了回来。他们衣衫褴褛,丢盔弃甲,脸上写满了惊恐和疲惫。带来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击碎了坞堡最后一丝侥幸。
“败了……全败了!”
“关东联军……各怀鬼胎……逡巡不进……”
“孙坚将军在阳人虽有小胜,但粮草不济……”
“董卓迁都长安,焚烧洛阳……百里无鸡鸣啊!”
“咱们郡的兵马……还没见着董卓的面,就被打散了……太守大人……生死不明!”
讨董联军,失败了!而且败得如此彻底,如此难看!
这个消息在坞堡内迅速传开,引发了巨大的恐慌和混乱。佃户雇工们为被强征的亲人生死未卜而痛哭哀嚎;庄丁们则忧心忡忡,担心郡府垮台,坞堡失去官方庇护(哪怕是名义上的),将直接面对更凶险的局面;堡主和管家张福等人,则是面如死灰。
坞堡的应对,是彻底的现实和冷酷。
最初的震惊过后,堡主张老爷立刻召集心腹,紧闭大门,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议。随后,坞堡采取了几个果断而实际的措施:
1彻底切断与郡府的联系。不再承认那个可能已经败亡或逃窜的太守的任何命令。坞堡进入事实上的自治状态。
2进一步加强戒备。将警戒级别提到最高,日夜严防,提防任何可能趁乱来袭的势力——无论是溃散的乱兵、其他觊觎资源的豪强,还是流寇。
3内部紧缩与管控。立即大幅削减所有非必要开支,口粮配给降到最低维持线以下,同时严厉弹压任何不满和骚动,以铁腕维持堡内秩序,防止内乱。
4派出手下,四出打探消息。不仅要了解董卓和关东联军的后续动向,更要密切关注周边其他坞堡、豪强的反应和动向,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内心独白(自保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