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每一道主观题,都进行这样的反模板加固。这样一来,张嵩的预测,非但不能帮到他的学生,反而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陷阱。”
“他们会发现,自己背得滚瓜烂熟的答案,在新的问题面前,一文不值。”
我说完,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几位教授看着白板上我画出的逻辑图,眼神从审视,慢慢变成了惊讶和赞许。
傅教授沉默了很久,忽然笑了。
“有意思。用魔法打败魔法。”
他看向我,目光里带着欣赏:“这个方法,确实釜底抽薪。”
但另一位严谨的王教授提出了担忧:“这样做风险很大。等于我们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出题思路,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可能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变化。”
“而且,时间太紧了。只剩下不到48小时,我们能完成这么大的调整吗?”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傅教授的目光再次落到我身上,他的表情很严肃,问题也问得极其郑重。
“月初,你确定你的方案万无一失吗?这关系到几千名考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我们学校的声誉。你,有把握吗?”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疯狂震动起来。
是沈佳琪发来的一条消息,带着极尽炫耀的语气。
“月初,张老师刚刚开了小班的最后一次课,给我们喂了终极猛料!他说他已经100确定,今年的大题就是他预测的那些!连每个题的采分点都讲了!”
“他还说,你这种不信邪的人,注定是考研路上的炮灰。他说等你成绩出来,要把你的分数裱起来,挂在他的办公室里,当作战利品!”
我看着那条信息,指尖冰凉。
然后,我抬起头,迎向傅教授和所有老师的目光,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
“傅教授,各位老师。”
“我有把握。”
接下来的48小时,整个出题组进入了战斗状态。
我们几乎没有合眼,推翻、重建、反复打磨着每一个经过“反模板”加固的题目。
我负责的部分最重,几乎重写了所有主观题的设问角度。
傅教授和另外两位老师则负责从宏观上把控难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的过程,但没有人叫苦。
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的声音。
傅教授亲自给我倒了杯热茶,拍了拍我的肩膀。
“月初,辛苦了。等这次工作结束,我带你去做个课题。”
他的话语里,是毫不掩饰的认可。
最终试卷被封入绝密文件袋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窗外,天已经蒙蒙亮。
考试当天,我没有去现场。
我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和傅教授一起在监控中心,通过屏幕看着考场内的一切。
考试开始的铃声响起。
最初的半小时,考场内很平静,只有沙沙的写字声。
但当时间过去一小时,考生们开始普遍进入主观题的答题阶段时,监控画面里的气氛,明显变了。
我看到许多考生在看到主观题时,先是露出了窃喜的表情。
他们大概以为,自己真的压中了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