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二年,淮河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水,淹了沿岸十几个县。
水退之后,留下无数淤泥滩涂和腥臭的死水洼子,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无名尸首。
捞尸人王老五,靠着这门阴损营生,在淮河边混了口饭吃。
他五十来岁,精瘦黝黑,一双眼睛总是半眯着,像是被河上的水汽熏坏了。
他有条破旧的舢板,有根特制的带钩长竹竿,还有一条祖上传下来的、比命还看重的规矩:“捞横不捞竖,捞白不捞黑。”
横尸是面朝下漂着的,竖尸是立在水里的。
老一辈说,竖着的尸首,多半是水猴子(水鬼)找的替身,怨气重,捞上来会缠上你。
白尸是刚死不久的,黑尸是泡胀发烂的,捞了晦气,容易染病。
这年夏天,王老五在回水湾里捞了一具穿绸缎的“白横尸”,从尸体怀里摸出个水头不错的玉扳指,发了笔小财。
他美滋滋地打了半斤烧刀子,就着咸鱼干在自家窝棚里喝得晕晕乎乎。
夜里,他被一阵“啪嗒、啪嗒”的声音吵醒,像是湿漉漉的脚板踩在泥地上的声音。
他迷迷糊糊睁开眼,借着月光,看见窝棚门口站着个矮小的黑影,浑身湿透,滴滴答答往下淌水。
“谁?”
王老五心里一紧,摸向枕边的鱼叉。
那黑影不答话,只是抬起手,指了指王老五放在墙角的、那个从绸缎尸体上扒下来的包袱。
王老五酒醒了一半,汗毛倒竖。
他认得那姿势,那矮小的身形,分明就是白天他捞起来的那具“白横尸”!
“滚!老子凭本事捞上来的,就是老子的!”
王老五壮着胆子吼道,把鱼叉对准门口。
黑影沉默着,缓缓放下手,转身消失在夜色里,只留下一地水渍和一股浓烈的河泥腥气。
王老五后半夜没敢合眼。
第二天一早,他发现窝棚门口的水渍不见了,但墙角那个包袱,却变得湿漉漉、沉甸甸的,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
他打开一看,里面的几件旧衣服浸满了水,还缠着几根墨绿色的、滑腻的水草。
他心里发毛,但贪念压过了恐惧。
他把包袱连同里面的湿衣服一把火烧了,觉得烧干净就没事了。
然而,从那天起,王老五就觉得自己身上总是湿漉漉、凉飕飕的,像是裹了一层看不见的湿衣服。
他食欲不振,尤其见不得鱼虾,一闻那腥味就呕吐。
他开始喜欢待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有时会无意识地模仿划水的动作。
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捞尸的时候,眼神似乎变得特别好。
尤其是在浑浊的水里,他总能清晰地看到水底那些纠缠的水草、游动的鱼,甚至……那些隐藏在淤泥深处、竖立着的、面色青黑的尸首!
它们仿佛在无声地召唤他。
“老五,你最近眼神忒毒了,隔着浑水都能瞅见?”同行的捞尸人惊讶地问。
王老五支吾着搪塞过去,心里却阵阵发寒。
他想起了那条规矩——“捞横不捞竖”。